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澳大利亚HIH保险公司破产案例

澳大利亚HIH保险公司破产案例

一、引言
HIH Insurance Limited (以下简称HIH)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非寿险保险公司,称得上是澳洲保险业的一艘国际航空母舰.其总部设在悉尼,并在英国,新西兰,美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和 地区都设有分公司及子公司.HIH业务范围广阔,包括承保非寿险,管理承保代理人和管理投资基金等,其中非寿险承保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普通非寿险,公众 和专业责任保险,机动车辆险,工程保险,海事保险,强制性第三者责任险和雇员补偿险,旅行保险以及不动产和商业资产保险等.根据HIH保险集团2000年 12月公布的合并财务报表披露,HIH在2000年6月前的毛保费收入达28亿澳元,总资产80亿澳元,总负债71亿澳元,净资产9亿澳元.据统 计,HIH在澳大利亚至少有200万份非寿险保单和超过100万保单持有人,大约30%的澳洲上市公司购买了HIH的保单.
2000年伊始,看似"辉煌"的HIH公司状况突然急转直下,内忧外困接踵而至.在短短的一年之后,这艘航空母舰就沉没了. 2001年3月15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NSW)地方高等法院勒令HIH及其在澳大利亚当地的十七家子公司进行临时清算,并指定毕马威咨询事务所(KPMG)的Tony McGrath先生和Alex Macintosh先生为临时清算人.
经过初步调查,发现HIH账面亏损高达8亿澳元,如果加上可能的未决赔款和潜在追索,即使采用比较乐观的估计,实际总损失也可能高达36-53亿澳元.在 确信HIH无力清偿债务的情况下,澳大利亚高等法院于2001年5月17日正式宣布HIH破产,这是继Reinsurance Australia,GIO Australia,New Cap Re三家公司破产之后,澳大利亚保险业遭受的又一沉重打击,同时HIH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
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保险客户的损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决定提供5亿澳元援助,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州政府将分别承担6亿和4亿澳元,但这些实际上来自于纳税 人的钱还远不够抵消40-50亿澳元的巨大损失.为此,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计划每年向保险业征收6900万澳元的税收,这意味着保险费率将增加5%,更意味 着这些钱将转嫁给众多的保户.总之,HIH破产所造成的巨额亏损最终还是要分摊到公司股东,保单持有人,以及众多的纳税人头上.调查人员指出,要偿还完 HIH的负债还要等上十几年,并且最终偿还的数额也将远远小于原有保单上的承诺.
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霍华德政府于2001年6月决定成立HIH Royal Commission,着手调查这一破产案件.
一个资产超过80亿澳元的大型保险公司的破产,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及其监管机构,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独立审计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指责,莫衷一是.由于种种原因,清算人的报告将推迟到2003年2月公布.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即便是从"马后炮"的角度,也很难完整地追溯整个破产过程.另一方面,即使仅仅从这一复杂破产过程中所陈列出一些可以明确的事实,也能给我们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为此,本文将首先按时间顺序,通过记录HIH公司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来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陈述若干已经明确的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HIH的发展过程概述
1968年,一个叫Raymond Reginald Williams的人创立了一家主要代理伦敦劳合社(Lloyd's)承保业务的承保代理公司,即MW Payne承保代理公司.在接下来的32年时间里,公司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和转换股权的过程,保费收入和总资产都不断增加,发展成为一家以29家公司为主 体,总共包括250余家公司的庞大的保险集团(其结构如下图1),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非寿险保险公司.在这32年的时间里,Williams先生一直是 HIH的高层管理人员,主持公司业务.直到公司破产前几个月的2000年10月,Williams先生因为在Pacific Eagle Equities等问题上与股东们发生严重分歧而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1971年,英国的上市公司CE Heath plc(澳大利亚公司)收购了MW Payne,希望重组该公司在澳大利亚的业务.在Williams先生的管理下,CE Heath plc在澳大利亚的承保业务蒸蒸日上,包括除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雇员补偿保险之外的几乎所有非寿险业务. Williams先生也因此于1980年入主CE Heath plc董事会.
1987年,CE Heath plc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立子公司Heath Cal,主要承保雇员补偿保险(Workers Compensation)业务.
1989年,CE Heath plc的业务全部转移给了CE Heath国际控股公司(CE Heath),CE Heath plc持有其90%的股份.
1992年,CE Heath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45%的股份由公众持有,CE Heath plc持有44%,CE Heath的董事和员工持有11%,上市增强了CE Heath 拓展业务的能力.
1993年,CE Heath在英国设立了代表处和分公司,开始了其在英国的业务.
1994年,CE Heath以1.32亿澳元出售了它在美国的子公司(Heath Cal).
1995年,CE Heath与CIC控股有限公司(CIC Holdings)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CIC保险集团(CIC),CIC Holdings以48%的比例从CE Heath plc手中取得了CE Heath的控股权.CIC Holdings随后通过股票市场交易和收购Williams先生的股权将此比例增加到50%.CIC Holdings同年成为瑞士丰泰保险公司(Winterthur Swiss)的全资子公司,即丰泰控股(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1996年5月,CE Heath更名为HIH丰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IH Winterthur).从这一年开始,HIH Winterthur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和兼并活动.
1996年,HIH Winterthur从澳大利亚State Electricity Commission of Victoria(SECV)收购Utilities保险有限公司,并在阿根廷建立了合资公司向中南美洲提供国际承保,理赔业务以及风险管理技术.
1997年,HIH Winterthur购回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Heath Cal,命名为HIH补偿和责任(美国)保险公司(HIH America).
1997年,HIH Winterthur收购Colonial普通保险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业务.
1998年1月,HIH Winterthur收购阿根廷的Solart.
1998年2月,HIH Winterthur在中国北京建立代表处,寻求开拓中国市场.
1998年2月,HIH Winterthur取得泰国Nam Seng保险的部分所有权.
1998年4月,HIH Winterthur收购英国伦敦的Cotesworth集团,后者是四个劳合社辛迪加的代理商.
1998年6月,HIH America收购美国亚利桑那州的Great States保险公司.
1998年7月,瑞士丰泰宣布向公众出售它在HIH Winterthur的51%的股权,并于同年8月完成.
1998年9月,HIH Winterthur宣布了准备收购FAI的意向.
1998年10月,HIH Winterthur更名为HIH保险有限公司.
1999年1月,以3亿澳元完成对FAI的收购.但后来的估价表明FAI只值1亿澳元.
1999年12月,HIH收购World海上和普通保险有限公司.
HIH的最后一年,2000年度是HIH最繁忙,最糟糕的一年,HIH的生命历程走到了尽头.HIH在历年的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决策失误及其导致的后果似乎都集中在这一年里爆发出来.
2000年1月,HIH出售其在阿根廷的部分业务.在英国和美国市场上,HIH的业务也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同时还发现,两年前关于收购FAI保险集团的决策致使公司损失了至少2.4亿澳元.这一年,澳大利亚增设了GST税(Goods & Services Tax,消费税),要求保险人按照应税保费收入的10% 缴纳税金.各家保险公司不得不在原有的保单定价上再附加这一税款,使得保费有所上升,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
2000年6月,标准普尔将HIH的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B-,英国保险经纪公会据此将HIH从承保公司的安全名单中除去,促使部分HIH的大客 户取消了保费达数万英镑的保单,美国部分大公司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一连串的打击使HIH的股价一泻千里,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HIH的股价从1澳元 跌到了0.3澳元左右.此外,还有1000名HIH的员工失去了工作,他们可能同时还是保单持有人和股东,HIH的破产将整个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然,HIH也在这一年中采取各种手段来谋求一线生机,其中包括采用非法手段制作假帐,用以掩盖巨大亏损的真相.
2000年7月,由安达信(Arthur Andersen)出具的审计报告说没有发现HIH任何问题,HIH的净资产为9.39亿澳元.
2000年9月,HIH宣布其与Allianz达成关于个人业务的合资项目.
尽管所公布的损失和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传言使公司的股价由1.05澳元跌到了0.45澳元,但监管者以外部审计结果为依据,称并未发现HIH的问题,因而也没有向HIH派调查人员.
2000年10月,HIH在美国的业务开始清算,不再承保新业务.
2000年11月,HIH出售在亚洲的部分业务.
2000年11月,HIH与Gerling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三、HIH的扩张策略及其海外业务问题
HIH大规模的扩张战略的直接结果是它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开了两百多家分支公司,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6%,而且,这一速度是在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市场近乎 饱和的情况下取得的.HIH如何能够在这样竞争激烈的非寿险市场上,用短短32年时间中由一家代理行一跃成为在澳洲甚至在全球都有业务的跨国集团的呢 与许多想迅速做大的公司一样,不外乎是采用低费率,高佣金,从事高风险业务和兼并其它公司的策略.这里可以从HIH在几个海外市场的经营策略窥视其全貌.

在香港市场,HIH为了排挤竞争对手,采取比照市场费率和佣金水平下调或提高50%以上的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其中兴业保险公司是HIH集团在香港进行承 保业务的主要营运工具,根据初步的统计数字,兴业保险在2000年7月1日的财政年度前8个月内,共有3.26亿港元的毛保费收入,其主要业务是一般法律 责任保险.截至清算前,该公司共有2.3万投保人.相对于兴业保险,其他3家附属公司在同期8个月的毛保费收入比较少.安顺再保的全年毛保费收入仅 2450万港元,而安兴保险及FAI已于年前开始减缩业务,进入准备结业状态.2001年4月2日,独立会计师向保险业监督提交报告.报告指出,该4家香 港保险公司有相当数量资产属于向母公司的应收账款,包括可追讨的再保申索.由于清盘现正在进行,这些应收账款未必能够悉数收回而变成呆帐.若撇除这些应收 账款,兴业保险,安兴保险和FAI都不能符合保险公司条例中关于偿付能力的规定.故此,香港保险业监督官认为必须全面接管该3家保险人的事务和它们的资 产,以保障保单持有人及债权人的利益.这一措施可使该3家保险人的业务及资产得到妥善监控,更可配合及加强保险业监督官先前已采取的一系列规范管理措施, 包括冻结该3家保险人的资产和勒令它们停止签发保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市场,HIH的前身CE Heath plc于1987年在加州设立子公司Heath Cal,在短短几年中就成为当地最大的雇员补偿保险承保人,并能从该业务中赚取温和的利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加利福尼亚州在1995年废除 了有关设定最低费率的法令,鼓励保险人以低费率的形式进行竞争.HIH认为,保险费率的变化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因此HIH决定在这一年暂时离开加利福 尼亚州的雇员补偿保险市场.三年之后,HIH又回到了这个市场,而正是在这一年,加州法院大幅提高了雇员补偿追溯金额,再保险人也要求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的承保人承担更多的风险.HIH选择在这时回到加州市场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三年循环"的假设也错误地估计了风险状况.回到加州市场后,HIH体会到市场 的压力,但没有做出及时退出的决定.当然,并不是只有HIH一家公司在这一时期独自承担损失,其他主要保险人也在雇员补偿保险业务中遭受到数额惊人的损 失.据加州员工补偿保险费率局(Worker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Rating Bureau)估计,2000年该州保险市场上员工补偿保险的承保人大约存在70亿美元的准备金缺口.HIH为其在加州的错误策略付出的沉重代价是,直接 损失超过3亿澳元.
在伦敦市场.HIH于1993年进入市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从事着职业保证和公众责任保险的业务.这一时期,由于出现了超过预期赔付的海事险和航 空险理赔,伦敦劳合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HIH也未能幸免.另外,由于HIH为几家主要银行提供影片融资(FILM-FINANCING)的保险和再保险 业务,产生了不小的损失.主要原因是HIH并不精通这些业务及其风险构成,只是心存侥幸地想在高风险领域赚取利润以弥补亏空,因而总是选择许多保险人已经 证明存在问题的市场展业.结果,HIH对一系列破产的影片(包括The People v Larry Flynt 及The Mirror has Two Faces等破产影片项目)进行了赔偿,这些好莱坞影片都是通过HIH的担保才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并且都进行了再保险.可是,当HIH向它的再保险公司 New Hampshire提出索赔要求时(后者是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英国的子公司,也因此而破产),New Hampshire认为HIH本来可以以多种违反条款为由加以拒赔的.法院判定New Hampshire胜诉,HIH因此在影片融资保险业务中又损失了数亿美元.
HIH在英,美等国的业务都加剧公司的亏损.在保险业最发达的地区,当地成熟的投保者更注重承保者的资产质量和赔付能力,不正当竞争受到法律和监管限制,HIH的扩张性政策容易迫使其进入高风险的承保领域,再加之其缺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损失也就在所难免.
四、收购FAI及其再保险交易问题
FAI Insurance曾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非寿险保险公司.创始人Larry Adler曾是一名穷困的匈牙利难民,他二战后来到澳洲,经过不断的努力奋斗,终于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并创立了FAI 保险公司,他也因此成为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人物.当Larry的儿子Rodney Adler 1988年从其父亲手上继承FAI的时候,公司正濒临困境,但Rodney Adler神奇地经营了10年,并在1998年9月成功地将其出售给了HIH,总售价为3亿澳元,其中的商誉价值达到2.75亿澳元.这笔交易是以部分现金和部分股票互换的混合形式进行的,Rodney Adler本人也最终成为HIH董事会的成员.
在HIH方面,通过大量借贷融资3亿澳元来收购FAI的决策并未受到众多HIH投资者的欢迎,事后,投资者们认为FAI只值1亿澳元,他们批评HIH的高 层管理者在收购FAI中仅仅以FAI提供的报表作为判断的依据,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可是,收购FAI的后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两年之后即2000年 9月,HIH因收购FAI导致的总损失共计4.05亿澳元,已超过了购买FAI的价格.人们进而指责Rodney Adler故意隐瞒FAI的真实情况,最终导致了HIH的破产.针对这样的说法,Rodney Adle认为,该价格是在合适的专业顾问的指导下,双方自愿确定的,因而他本人没有过错.
ASIC最近的调查表明,FAI在被HIH收购之前的数个月中,通过与General Cologne Re Australasian和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订立某种形式的再保合同,使账面虚增盈利5790万澳元,也使得在1998年6月30日会计期末时其账面利润增加至860.9万澳元.在收购前, FAI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要求为这次收购进行审计的安达信审计人员降低准备金的要求,并不如实陈述FAI的财务状况 ,据估计报表至少隐瞒了2.5亿澳元的应提准备金.担任主审计工作的安达信为了达成收购目的(注意:当年安达信悉尼分部100%的收入来源于HIH业务),故意将报表弄得比较复杂,有意隐瞒了FAI内部的财务状况.
通过账面运作,FAI的报表被"修饰一新",收购得以顺理成章地进行.HIH共支付给安达信170万澳元审计费和160万澳元的咨询费.
其实,HIH收购FAI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修饰,可结果却使HIH的财务能力更加恶化.在这次收购FAI的交易中,再保险交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再保险作为分散风险,加强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各类保险公司所频繁采用.但由于再保险的技术比较复杂,保密性要求较高,常常被用于粉饰账目,逃税及躲避监管等目的.特别是能够将保险公司在运营中的财务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的财务再保险(Financial Reinsurance),在整个HIH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再保险形式, 财务再保险可以将保险公司已有业务的准备金风险及未来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前出售给再保人,其作用不再仅限于传统再保险所具有的分散和转移承保风险的职能和作用,而且可以用于分散分出公司的投资风险并满足保险监管部门对分出公司偿付能力监督和管理的需要.
保险公司恶意利用财务再保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售其账面的准备金负债,并且同时向再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再保保费,这些保费支出都大大低于准备金负债的减 少额(合同规定再保公司有权在赔付完毕后向分出公司收取超过保费的那部分赔付额).这种合同本身并没有起到转移风险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借款合同.
有证据表明,HIH和FAI都曾利用合同中的某些复杂的可追溯条款,甚至虚假的再保安排,将亏损递延入账或是将不确定的利润提前入账,从而操纵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这对那些并不了解再保合同细节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有着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据调查,就在HIH收购FAI之前, FAI分别同几家再保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合同,其中有很多是财务再保险合同,根据其中一些具有追溯力的保单条款,FAI可将其亏损推迟至稍后的一个时期,本 来该会计年度公司亏损4900万澳元,但之后却变成盈利900万澳元.这就使其账面收益看起来比较有吸引力,从而实现了出售计划.
FAI有问题的再保合同是同科隆再澳大利亚公司(General Cologne Re Australia)及通过保险经纪人Guy Carpenter & Co同National Indemnity签订的.General Cologne Re Australia和National Indemnity都是Berkshire Hathaway group(Berkshire为"股神"巴菲特所有)的子公司.目前FAI与National Indemnity的交易已被定性为"虚假的"交易.
在"利用"再保险方面,HIH比起FAI来更有过之.HIH曾大量采用总账再保险(Aggregative Account Reinsurance,有的是财务再保险,有的是停损再保险—Stop Loss Reinsurance)"制造"账面资产.截止至2000年12月,其财务再保险合同真实价值2.85亿澳元,账面价值却有7.49亿澳元.在这些财务 再保险合同中,再保方只是将HIH的利润提前支付给HIH,而承担很少(甚至没有)的风险,其实质只是些借款合同.在调查中,APRA发现其中有一个合同 就有2.2亿澳元的再保赔付,但其保费支出只有1亿澳元,可见有1.2亿是人为制造的收益.
通过这些再保险安排之后,HIH本应该在报表中披露的1999年盈利1000万澳元和2000年损失4100万澳元,就分别变成了盈利1.02亿澳元和 6200万澳元.虽然,APRA也曾一度认为这些再保协议有问题,并认为再保险可能加速HIH准备金情况的恶化,但是最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调查,HIH破产案中的再保险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调查委员会的律师Mr. Martin表示,HIH和FAI的再保业务是个骗局,那些并不是真正的再保合同,其目的是通过调整利润来粉饰资产负债表.如果这是事实的话,FAI在收 购之前就已破产了.调查委员会还发现HIH和FAI有大量再保险合同事实上是借款合同,HIH和FAI利用虚假的账目以避免在账簿中出现那些债务.同 时,HIH在集团中采用了内部再保险的做法,许多分支公司向HIH自己的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使得风险过度集中,以至在破产中出现了多米诺效应。

五、 财务信息披露问题
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应及时让投资者了解对股票价格有影响的信息,以达到维持市场的公正,保持投资者的信心的目标.但HIH事件的发生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投资者认为他们在交易股票时没有得到应知道的信息.
2000年6月,安达信的审计报告还认为HIH在该财务年度的利润为4.7亿澳元,然而仅仅9个月后,HIH的账户上就出现了巨大的黑洞.安达信提供的报 表还显示,HIH拥有接近10亿澳元的两倍于法定偿付能力的净资产,但事后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审计人员恶意压低准备金数额达到23亿澳元, 并虚增利润,严重违反了包括《公司法》在内的多项法律.
APRA目前已提出"审计人是否故意出具假的报告"之类的问题.专门调查HIH事件的委员会已经了解到,安达信的审计人在HIH破产前数个月就知道HIH 的报表存在问题.在安达信的审计报告中,HIH在再保险方面的支出和收入非常混乱,按照惯例,这些收入和支出应当针对具体的合同列出.HIH还曾回溯一项 价值达1亿澳元的FAI优先股购买协议以满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要求.但这些情况在审计报告中都没有反映出来.更令人惊讶的是,HIH董事会的成员中竟然 有3个是安达信的合伙人或前合伙人,其中一个还负责HIH的审计,并签发了HIH2000年10月的审计报告!
2001年2月,ASIC暂停了HIH的股票交易并对其信息披露正式展开调查,因为在此之前,HIH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ASIC有关中期亏损的询问.直到HIH被临时清算前的两个星期,高达8亿澳元的亏损才被披露出来,后来这8亿澳元的亏损更是扩大到40亿澳元.
针对HIH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公司串谋一事,ASIC现已颁布了新的规定,其中要求审计人员在离开事务所之后,两年内不得进入被审计公司担任职务.
同时,HIH作为一家非寿险保险公司,负有向保险监管当局报告真实和准确的公司状况的职责.在澳洲,非寿险保险公司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向ASIC和APRA 提交书面报告,其内容包括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准备金提取,费率制定,产品开发和其他相关事项.特别是对于准备金,要明示其假设前提,模型选取,参数设定 等多项内容.这些报告先由精算师和审计师向董事会提交,再呈监管部门审查.但由于此前在非寿险领域中,没有采用委任制度(委任制度广泛运用于寿险业),无 论精算师和审计师都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制约,造成HIH的状况被错误估计,对准备金所用假设也过于乐观.监管机构因为得不到客观和真实的报告,对HIH所存 在的问题没有及早采取适当的措施,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001年9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非寿险改革法案(General Insurance Reform Act 2001),重新修订了关于非寿险业的《1973年保险法》(Insurance Act 1973).新修订的法案已从2002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法案加入了"许可人"(Approved Person)的责任制度,特别引入了两个相互平行的概念:认可审计师(Approved Auditor)和认可精算师(Approved Actuary)及其相关的责任制度.认可审计师或认可精算师必须遵从APRA颁布的谨慎性要求和相关职业团体颁布的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详尽,真实和准确的报告,对保单持有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负责.

七,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执政党的政治捐款
在HIH破产之前的一年间,有关HIH财务状况极度恶化的传闻早已在悉尼的金融业内传开,没有意识到HIH已经临近倒闭的只有HIH的保单持有人.澳大利亚联邦金融服务与监管署署长Joe Hockey曾得到朋友的警告说,HIH已经陷入严重的困难之中.但监管当局仍然未对HIH采取任何措施,HIH在最后半年中仍在出售保单.
公众首次得知HIH面临困境的消息是在2001年2月27日, ASIC在分析HIH的相关文件之后,对它的股票交易产生了怀疑,而此时HIH的股价已经从半年前的1澳元以上跌至0.21澳元.3月15日,新南威尔士地方法院宣布对HIH进行临时清算.
澳洲保险监管当局APRA是否在HIH的破产过程中尽到了应尽的监管责任 焦点问题集中在代表政府的监管当局和HIH的董事长Ray Williams身上.其中以Williams向执政党自由党提供的巨额政治捐款问题最为尖锐.
作为HIH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Ray Williams先生十分热衷于政治捐款.根据澳大利亚竞选委员会的记录,在过去的6年中,HIH共向政治团体捐款59.27万澳元,其中占到八成共计45.77万澳元是直接捐给了当政的Howard政府所在的澳大利亚自由党.同时,HIH向Free Enterprise Foundation 捐资10万澳元,这一基金会是为自由党筹集社会捐款的.巧合的是,FAI在这几年间的政治捐款也达到了25.1万澳元,其中大部分是捐给自由党的竞选捐款.虽然相较于HIH 53亿澳元的总损失额,这笔钱算不得什么.但HIH和FAI在过去6年里对自由党高达80万澳元的政治捐款,几乎占去了该党6年里所有政治捐款的一半.并且,同保险业总的政治捐款150万澳元相比,这笔款项也达到了50%.
保险公司为什么目的提供政治捐款 据HIH Royal Commission调查,HIH和FAI提供政治捐款的目的在于影响政府修改员工补偿险,第三者责任险的相关规定.而澳大利亚劳动党的Kelvin Thomson先生提出,应当弄清是否是这些政治捐款使得政府的保险监管行动缓慢.
对此,2001年的整个夏天,澳大利亚政府总理不得不忙于反驳各种指控,主要是因政治献金影响所导致的金融监管松动,进而引发HIH破产的责任.事实真相的调查还在继续中,但关于政治捐款和金融监管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忧虑.
此外,对于监管部门的争议也给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给公众一个交代,联邦政府已经成立了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HIH Royal Commission)对HIH案件进行调查.
由于此前发生的多起保险公司破产案件,公众及政府高层对APRA的监管能力表示忧虑.其中对于HIH对FAI收购案,ASIC认为APRA本有机会一开始就干涉这一收购事件,但他们并没有抓住这一机会.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APRA,目前给出的答辩如下:
第一,根据1972年保险法,APRA的主要权力是任命检察官,由于这通常是清算的前奏,对此项权力的行使有着严格的规定.直到HIH破产清算为止,APRA并没有获得可靠的证据来行使这一权力.
第二,尽管有人认为若APRA及时任命检察官就能够阻止此事的发生.但在事实上,HIH的问题是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发生在破产前的6到9个 月.最后一个月发生的仅仅是对该公司以及相关的审计人的重新评估.因此,虽然提前2,3个月任命检察官有助于树立APRA严厉监管的形象,但无助于解决 HIH的实质问题,更可能损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第三,任命检察官是APRA一项重要的监管手段,但不是唯一.在HIH破产前9个月里,APRA一直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出有利于保单持有人的行 动.APRA并没有证据表明HIH的偿付能力存在问题,事实上,根据HIH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到2001年1月,HIH具有的偿付能力几乎等于法定最低 偿付能力的两倍虽然如此,APRA仍向HIH提供提出了建议,希望HIH注意改善资产负债表,控制业务风险,实行更为严厉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加强内控系 统.更重要的是,APRA促成了HIH与Allianz,NRMA和QBE的协议,保护了很多保单持有人的利益:至少100万保单持有人,4500万澳元 的赔款以及高达13亿澳元的保额得到了保障.
到底是APRA的能力有限,还是另有隐情呢 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这一切将明晰起来.

八、其它问题
(1)风险管理策略
保险公司不可能不犯错误,包括严重错误,诸如定价失误,购并策略失误,进入新市场中的时机和业务选择失误等等.但是像HIH这样,在如此规模,如此市场范 围,如此长的一段时期内犯如此多的错误实为少见.而且,HIH在这些年里,不仅存在的问题没有暴露,反而不停的进行扩张和收购,直到它的资产和未来债务有 了如此之大的缺口.
其中部分原因可归结于HIH所涉及到的这些保险业务的性质.普通保险通常很容易就面临着风险的定价和准备金方面的错误,尤其是对长尾风险,例如雇员补偿保 险和职业责任保险.这种保单在HIH中是十分常见的,甚至有20世纪60,70年代签发,但至今还未赔付完毕的的雇主责任险,主要是职业病的给付.这些风 险的实际价格通常要受到社会和法律因素的影响,公司在定价时考虑的更多的是市场份额,而当那些由长尾风险带来的未预计到的索赔到来时,已经来不及再做什么 可以补救的事情了.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已发生未报告(IBNR)风险的度量,在HIH中正常的额度往往被人为的大量低估.比如,在加州的员工补偿险 市场.一个重要承保人对理赔增长的估计是每年23%(1987-1990)和10%(1990-1999),这反映了当时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而HIH对 理赔增长率的估计只有平均3.8%,远低于市场的一般估计,这使HIH实际提取的准备金大大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
其实,HIH高层早已了解到公司存在准备金大量不足的问题,但他们却采取签发更多的保单来弥补账面上的损失,尽量掩盖经营不善的真相,但这样做反而加剧了损失.正如澳洲媒体所说的"HIH的董事们不是保险人,而是赌徒".
(2)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
如果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很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投资人就有必要对公司的未来表示担忧.在ASIC调查HIH破产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多起高层管理人员行为不当的事件,其中尤以Pacific Eagle Equities最为典型.由于ASIC怀疑HIH的董事及前首席执行官Ray Williams, 财务官Domenic Fodera 和Rodney Adler(FAI 的前任老板) 有不当行为,暂时扣留了他们的护照.不久之后,新南威尔士高等法院裁定这三人违反《公司法》,在2000年6月15日从HIH子公司HIH Casualty and General Insurance (HIHC)转移了约1000万澳元到Pacific Eagle Equities(Adler的家族企业Adler公司的子公司),却未留下任何文件记录.ASIC称Pacific Eagle Equities在2000年6月到9月之间动用400万澳元来购买HIH的股票,用以支撑其股价.5个月之后,在HIH股票崩盘时Pacific Eagle Equities即遭受了至少200万澳元的损失,其总损失经估算已达到了690万澳元,并间接造成了Australian Equities Unit Trust大约680万澳元的损失.ASIC要求新南威尔士高等法院判令这三人各支付20万澳元的罚金,并禁止他们担任管理工作.令人惊异的是,这三人已将资产转移至海外或索性转到其妻子的名下以逃避处罚.
此外,调查还发现,HIH的创始人和董事长Williams先生曾在2000年5月私自通过Deutsche银行将HIH最大的一项普通保险业务出售,直 到同年7月才向董事会报告这项计划.还有另一项价值2亿澳元的交易也在调查之中,Williams和另外两个董事因此被ASIC起诉.
委托代理问题一向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HIH显然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反面案例.
(3)精算师
在HIH破产案中精算师作用受到了质疑,为何作为对风险最为敏感的精算师也没有提出及时的警告 调查之后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答案.
首先是公司高层及监管机构对精算师的多次警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作为HIH独立精算师,David Slee先生曾多次警告过,HIH有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他的报告并未被送达董事会.据澳洲精算学会的Carmichael 博士说,在1999年11月的一次精算会议上,有两个为HIH和FAI工作的精算师曾说HIH和FAI公司的长尾业务保费只有合理数目的40%,并且财务准备金提留额过低.Carmichael 博士曾将此情况告知监管机构,但未有答复.澳大利亚精算学会主席Tom Coleman说,监管者本应重视1999年的关于HIH的报告,那将可能避免事态的恶化.
其次,精算师本人也未能尽到责任.David Slee先生被认为只不过是HIH这口危险矿井中的金丝雀,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在他的报告中多次提到HIH会计操作的方法应加以规范.但参与调查的精算师Richard Wilkinson说,David Slee的报告也有问题,主要是对采用的数据未作调查,否则就可以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另外,David Slee是否与HIH的关系太近 是否在发现问题时发出了足够的警示,并引起高层的注意 是否对数据的质量及范围有足够了解 例如,由于David Slee未被告知FAI的一笔4000万澳元的建筑工人保障险的负债,所以在1999年及2000年的精算报告中都未提及.如何划定这一责任也是个难题.
为了加强精算师的职责和权力,同时也迫于各方的压力,APRA颁布了新的非寿险公司谨慎性标准.Tom Coleman认为是一个好变化,但这还不足以赋予精算师足够的权力在必要时收集所有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公司资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重要的,因为精算 师已被给于吹警哨人的地位,这就需要他们能接触到公司运转的每一步.精算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了解保险公司状况的关键,因为保险公司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现金 流量,利润和损失的风险,精算报告对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HIH事件之后,澳洲非寿险业引入了认可精算师制度和更为严格的谨慎性标准,这对于加强精算师在非寿险公司的作用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案例

http://www.nbsj.gov.cn/ns/nsyd_detail.asp?id=71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案例

来源:中国审计教育网
(一)安然神话
安然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美国500强第7名,被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美国新式工作场所的典范”。
(二)一封匿名信告发的惊天大案
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的匿名信中称,过去的成功将被商业界视为只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会计骗局……我知道我们有许多精明的人在关注这个事情,还有包括安达信在内的许多会计师在为这种会计处理保驾护航。
(三)神话的破灭
2001年10月,安然公司宣布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其中,处理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损失 5.44亿美元;11月,安然公司承认1997--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严重失实;12月,申请破产保护。
(四)精心构造的会计骗局
从1997年以来,主要通过“组织创新”、“交易设计”和“衍生工具”等方式,创立了近3 000家 SPE。由于不合并 SPE财务报表的条件比较宽松,安然公司处心积虑地将几乎所有SPE都设计为不需要纳入合并范围的实体,通过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SPE进行不具有经济实 质的对冲交易和出售回购等关联交易,达到夸大利润、隐瞒亏损的目的;进行表外融资,达到隐瞒负债、提高信用等级的目的。
(五)安达信的审计情况
当安达信提出,审计是夕阳产业,咨询是朝阳产业的时候,它并未能把握住何时彻底放弃或退出充满风险的夕阳产业,最终因为审计问题败走麦城。
1.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安 达信1997--2000年为安然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均为无保留意见,其中1999--2000年加了解释性说明,主要对开办费及部分能源合同所涉及的会 计政策的变更进行说明。2000年对安然公司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的声明,出具了认可的评价报告。仅以1997年为例,安达信提出的审计调 整金额为5 1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48.6%,在安然公司拒绝调整的情况下,仍然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严重违反了公认审计准则的规定。
2.缺乏独立性
安 然公司是安达信的第二大客户,2000年度安达信向安然公司收取费用高达5 200万美元,其中咨询服务收入达到了 2700万美元。1997--2000年度,提供SPE交易策划及其会计处理的咨询收费高达570万美元,其他咨询服务还包括代理记账和外包的内部审计。 安然公司许多高级职员来自于安达信,包括首席财务主管、首席会计主管和公司发展部副总经理在内的大约100名雇员曾在安达信就职。安达信居然还设立了政治 行动委员会,以影响国会议员。
3.销毁审计档案,妨碍司法调查
众所周知,审计最重证据。以客观、真实的证据为依据的审计,被 Paton和Littleton称之为英国对审计行业的最重要贡献。2001年10月23日,首席审计师大卫•邓肯要求审计小组执行总部文件保管政策的指 令,在休斯敦、伦敦和波特兰保管的安然审计档案开始被销毁。
(六)意义和影响
21世纪初期,发生了两件震撼世界、令人不安的大事,一件是“9•11”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另一件就是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安然审计失败因其带来的影响和震撼,堪称会计史上的“9•11”事件。
1.传统审计招数悉数失灵
账证核对、函证与监盘、分析性复核和内控测试是注册会计师赖以成名的四大传统招数,但在安然公司面前显得绵软无力,似乎遇到了最有力的挑战。安然公司刻意 设立大量的不纳入合并报表的SPE,进行表外融资,既增加了报表内收益和避免了报表中负债风险,也避开了账证核对;多达上千种的金融衍生工具,使资产、负 债与股东权益都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函证与监盘不得其门而入;衍生金融工具和泡沫网络经济,由于是创新行业,加上市场对不着边际的新兴业务的过 高期望,任何不符逻辑的变化都能找到合理依据,使分析性复核反受嘲弄;传统金字塔的控制结构被组织创新与扁平化管理所取代,组织牵制。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均 告消失,内控测试程序被化解为无形。如何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出一套更有效、更完善的审计程序,避免类似的重大审计失败,成为摆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前的一 项极其严峻的任务。
2.“五大”变“四大”
2002年6月15日,联邦大陪审团裁定安达信“妨碍司法”罪名成立,安达信被罚款50万美元并自动失去上市公司审计资格。16日,安达信宣布将从 2002年8月31日起停止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至此,1913年创办的、在美国审计了约20%上市公司、一度享誉全球的安达信陨落了。
3.一个制度的瓦解
2002年 1月的《纽约时报》,SEC前主席Arthur Levitt发表了“谁来审计审计师”的文章,指出美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制度并不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健康状况的信息,在许多方面已演化为数字游戏, 重申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鉴证和咨询服务的主张;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发表了“一个腐朽的制度”的檄文,尖锐地指出:“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垮台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而这个制度的失败不是因 为疏忽大意或机能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资本主义依靠一套监督机制——其中很多是由政府提供的——防止内部人滥用职权。这其中包括现代会计制度,独立审 计师,证券和金融市场制度以及禁止内部交易的规定……安然事件表明,这些制度已经腐朽了。用于制止内部人滥用职权的检查和约束机制没有一条奏效,而本应该 执行独立审计工作的人员却妥协让步。”
4.一个时代的终结
安然和世界通信等财务舞弊使美国国会和SEC坚信,应当立即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执业会计师的独立性。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公 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Reform andInvestor Protection Act of2002),又称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Iey Act of 2002),从法律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后安然时代”的外部监管模式,标志着民间机构主宰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和沿用100多年的行业自律时代的终结。同时, 美国已开始对其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订模式进行反思,有逐步转向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模式的趋势。
责任编辑:林云忠 发布时间:2007年3月8日

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看银行对项目的信贷管理

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看银行对项目的信贷管理

来源:作者: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强第16位,并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2001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受称赞的公 司。2001年9月30日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总资产达618亿美元;2000年8月,其股价曾超过90美元,其业绩甚至超过IBM和AT&T这 些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但即使是这样曾经是“业绩优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帐 [1],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将其债券评级下调为垃圾级 [2],不得不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 [3]。该公司目前也在中国开展业务 [4],其破产在全球证券及银行业中引起较大震动。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出发,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实践,提出了对银行信贷决策方面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要对公司的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不仅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更要关注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金融分析的三大支柱之一 [5]。正确理解衡量资产与负债价值的核心原则,对于金融机构正确决策及防范信贷风险非常重要。
  通常,我们在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时,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财务报表,但由于这些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 按照会计专业的原则制定的,仅用原始成本计量资产的价格,再考虑折旧后记录下来。显然,其所计量的某项资产或债务的价值,不仅没有考虑资产与负债当前的市 场价格,而且忽略了一些经济意义非常重要的资产与负债。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报表中的资产与负债仅为账面价值,如果不与其市场价格结合起来,就不能对负债 公司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
  例如,某家公司因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或因研发高效而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产权,这些虽不一定直接表现为实际资产,但却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同样,有关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虽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是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期因素,如该公司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会相应做出反映 [6]。
  同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会计价值相比,其市场价格与公司的现金流量、信用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反映更敏感,影响更深,美国安然公司就是证明 之一。安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不良表现,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销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线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额高达30亿美元) ——网上系统交易基本陷于停顿,交易平台也在当天关闭。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使我们不难看出:财务会计报表只能部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只有正确分析、预测 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影响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提醒我们,公司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得对其资产价值的评估更加复杂。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的同时,受市场敏感性及反作用的影 响,公司也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由于资本市场所做出的强烈反应,安然公司也许不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破产。
  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银行进行项目评估及信贷管理时,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做法,较多地注重会计报表,而对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影响因素 重视不够;在对公司信用评估时,比较多地认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较好、且能受市场监督,而对于市场的反作用可能带来的突发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风险认识不够。
二、一般企业都具有扩大负债的倾向,且当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具有隐瞒真实负债的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管理者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是为了增加股东财富。根据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MM理论,在理想、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 [7],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格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际风险决定,与其资本结构无关。由于无摩擦环境不存在,公司资产的价值会因资本结构的不同而不 同。比如,由于公司所得税的存在,借助债务融资,公司可减少纳税的金额。债务的利息抵税的现值会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之中,对于一个无债公司,当管理者宣布公 司将发行一定量的债券用于回购股票时,股票的价格一定会上涨。因此,为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一般管理者都会尽量增大公司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
但是,一般认为,当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时,公司的违约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债务比例过高时,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当公司的债 务比例高于某一值(最佳负债率)时,其股票价格反而会随着债务比例的提高而下降。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股东拥有价值的最大化,最佳负债率的存在从另 外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上市公司为何尽可能扩大债务比例,而当比例高达一定值时又存在隐瞒债务的动机。再以美国安然公司为例,截止2001年10月末,该公 司负债达312亿美元(资产为49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62.7%。从目前披露的情况表明,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虚假的财务结构和激进的会计政策, 缺乏稳健和审慎作风,虽然具有所谓比较强的创新精神 [8],但出现财务危机的风险也在同步加大。该公司在不断扩大负债时,为使债务不会立即被投资者们所了解,通过账务违规操作,将债务列入另外的业务部门, 而不在资产负债表反映,欺骗投资者。
  我国部分借款企业存在负债率偏高的现象。按照规定,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一般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业负债率则高达65-80%;部分老企业负债率也高达60%以上。

从银行债权人的角度看,对高负债公司负债的真实性及变动情况应引起特别关注。可以通过金融同业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借款人实际负债的了解。
三、当公司真实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更趋向于选择高风险经营。
  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了谁将获得企业未来多大部分的现金流量,债券、银行贷款需要保证固定的现金支付,而股东回报是支付所有负债之后的剩余部分。当公司 的债务金额很大时,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便存在利益的冲突及协调问题,代表股东利益的管理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会倾向于选择风险很大的投资,因为如果项目 失败,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而当项目成功时,大部分收益由股东获得。例如,如果公司目前的资产价值为1亿元,一年后到期的债务面值为1.05亿元。管 理者可以选择两个投资项目,一个是无风险的,利率为5%、一年后到期的国债;另一个是风险很大的投资项目,一年后要么获得2亿元,要么什么也没有。即使后 者成功的概率较小,管理者也会选择它,因为管理者如果投资于国库券,一年后公司的价值将为零,如果一年后公司的价值可能大于1.05,不管可能性多么小, 股东的财富将大于零。在本例中,债权人承担了风险投资的所有风险,股东却可以获得所有的风险溢价收益。因此,当公司债务比例高于一定值时,债权人会面临债 务人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
  安然公司破产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安然公司负债比例较大,曾一度被认为是采用新营运模式的典范,它起初主要是经营发电厂等能源资产,后经过所谓“革 命性的转型”,将其业务从传统经营转向能源买卖和约交易。安然公司在从电力这样的公共事业产品,到像“天气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与天气相关的保险形式) 这种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为一个大胆的交易商。所有这些,起初给安然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为后来财务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
  因此,当企业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要谨防其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越是由于企业贷款条件好,银行要求资本金比例较低的企业,对于其经营范围的变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四、注意公司资产无流动性而引致的财务危机
  保持流动性是指具有保证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性不仅要求维持日常运转的经营性流动性,还要求在危机情况下保证融资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因此,上述两个条件之一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之中,甚至有可能破产。
  美国安然公司与2001年初被纽约证交所暂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业务为林、浆、纸)一样,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现金及信用不足而导致的流动性 不足。安然公司虽拥有遍布全球的发电厂和输油管线,但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及信用偿还债务,无法保证公司的流动性,公司不能正常运转。财务危机爆发时,安然也 曾许诺其资产流动处于稳定态势中,但是其现金还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耗尽。安然公司的个案,很可能使美国监管部门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额利润但营运现金收入很 少的公司。

 可以想象,如果安然公司当时能设法解决流动性问题,该公司就会有起死回生的一线生机,而不必被迫匆匆进行清算。
  安然公司的案例启示我们,在项目的评估及信贷管理时,不仅要注意借款人的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分析其资产结构,尤其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现金管理问 题。我认为,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权衡中,稳健经营是基础,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避免支付风险是企业实现经营稳健的关键。对此,单纯的外部约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注意从内因上解决,采取稳健的经营和财务政策。作为银行,也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认清这一点,避免贷款对象的流动性风险扩 散到银行体系,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五、关于银行分散化的贷款原则
  适当分散化的投资原则表明,通过分散持有风险资产,可以在不减少预期收益率的条件下,减少整体风险的暴露程度。
  美国安然公司的案例说明,大公司如不能稳健经营,也会有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贷款项目,如贷款比例过大都需慎重行事,因为这样会使风险集中集中积聚在少数贷款项目上。
  安然公司的负债高达312亿美元,但专家分析,安然事件虽然会对美国金融机构有相当的影响 [9],但由于许多债权银行是以银团贷款形式向安然公司放贷的,各家银行贷款金额相对较小,有利于分散风险。因此,预计安然公司的债务问题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会很大。
  安然公司案例表明,对于同一项目及风险相关性较强的项目,把握分散化信贷政策是必要的。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是很大的项目(如贷款金额高达几十甚 至上百亿元人民币),往往融资由一家银行或少数几家银行承担,为了取得对某个大项目的贷款,独贷某个项目的情况比较普遍。为防范风险,按照适当分散化原则 进行银团贷款是较好的选择,银行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慎发没有任何保证的信用贷款
  风险即不确定性,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投资安全。不确定性虽然是风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任何一种风险的情况都是不确定性的,没有任何担保的信用贷款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作为银行,应审慎发放信用贷款。
  新经济的发展使技术折旧加快、经济周期缩短,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使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影响更深更广。
  任何公司都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即使是卓有建树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如果公司选定权益或资产作抵押,则当公司没有偿还贷款时,借款人有这些权益或资产的 第一优先权。在破产清算前,有抵押的债权人可以通过出售抵质押品获得应得的收益,而没有抵质押的债权人则存在不能收回债权的巨大风险。可以认为,在安然公 司312亿美元债务中,采取信用放款的银行与采取担保措施的债权银行所具有的清偿保障是不同的。

在贷款期限长达数十年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债务人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即使对目前财务状况仍十分良好的公司,银行也应慎重发放无 任何担保的长期贷款。但是,目前在我国,银行间为了争取贷款客户,对于一些目前看情况较好的客户,大量发放无任何担保的长期贷款(有的贷款期限长达 15-20年)。安然公司的破产告诉我们,永远强盛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其无担保债权人的教训值得国内银行界借鉴。
  客观的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给资本市场的启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对金融界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银行,如何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正确分 析,如何衡量借款人资产的实际价值,加强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信贷管理,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如何采取适当分散化的投资原则和正确处理信 用贷款问题是我国银行界面临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William F.Sharp: 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The original edition ,McGram-Hill Companies,Inc.
Zui Bodie,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First Edition,Prentice Hall,Inc.


[1] 原由: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代表在1998年10月19日至2001年11月30日期间买入安然公司普通股的投资者对安然公司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发布了一 系列的涉及其业务、财务报告和经营状况的误导性陈述。该诉讼指控某些安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士和董事,在安然的审计公司Arthur Andersen LLP有预谋的、广泛的帮助下,在一系列的关于该公司的实质性陈述中,违反了证券法,人为地推高其股票价格。另外,安然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也起诉安然,并 提议进行集体诉讼,指控安然的非法行动导致数千名该计划参与者在该股的下挫中损失了数百万美元。2001年11月20日,安然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起诉安 然,并要求进行集体诉讼,指控退休计划经理们掌握着持有该股的风险的关键信息而没有透露。Amalgamated银行也起诉安然,并要求进行集体诉讼,指 控安然在其股价因错误地虚报了的收益报告而大幅上扬之时,通过抛售安然的股票,而赚取了高达11亿美元的利润。
[2] 仅一天时间,安然公司的市值损失26亿美元,创下纽约证交所单只股票跌幅及交易量历史纪录,11月30日已跌到每股26美分。
[3] 此前,最大的破产申请案为1987年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的德士古公司,该公司当时总资产为358亿美元。
[4] 美国安然公司在中国的机构——安然石油天然气中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2日发表声明,决定“安然石油天然气中国有限公司及其成都分公司现决定终止在华经营。”该公司主要从事在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业务,其成都分公司主要负责四川油气田的开发。

[5] 另外两个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
[6] 这也符合有效市场假说(EMH)所揭示的内容,即在市场信息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影响资产价值的全部因素已经体现在资产价格中。
[7] 指交易成本为零的金融环境,也没有税收成本,是一种理想化的金融环境,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存在。
[8] 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2月将其评为全球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9] 安然公司的最大债权银行是花旗银行集团、摩根大通银行和纽约银行。

事件分析:安然的四大手法

  安然案显示出美国会计审计制度的严重危机。安然的四大手法是:

  其一,暗箱作业,将债务、坏账转移到分支公司。有传媒指出,安然手法是一种 “会计的涅造”。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安然将财务的责任从账面载体上消除,创造性地做账,防范任何方面的人士(中下层职员、政府部门、股民等等)发现 他们的外强中干、外荣内枯的真实情况,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再者,安然利用财经审计的巨大漏洞,进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内人交易”。《商业周刊》指律师、投资银行、会计师们可能捞取了3亿美元,《纽约时报》则指为11亿。

  其三,利用商业限制的取消,利用政治力量。美国10年来商业限制的取消,既促进自由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令安然公司有机可乘的大量空间。安然利用与美国政界的良好关系,“重写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条文”,使能源政策对自己倾斜,获得大量利益。

  其四,不断制造商业景气的报道,误导股民及公众视听,在安然宣布破产前几个月,安然已将内里掏空,但对外文宣仍然是莺歌燕舞,一片繁荣。

安然破产引人深思

   1、对美国经济全球效益的反思美国跨国经济效益与影响不仅促进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的活力,而且也刺激和扩展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景气。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通过跨国效益明显得以体现。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主导性的强化和全球对美国经贸依赖程度的加深,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经济急速减速使 世界经济受到明显的冲击,经济增长预期逐渐向下调整,反之进一步连带和危及美国经济调整,外围国际环境的恶化使美国经济前景处于更为艰难阶段,国际联系的 密切加大美国经济调整的压力。从美国经济发展的跨国效益角度分析,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与效益、美国银行业的数量与规模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中 美国的作用与影响。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化跨国效益使1000家国际大企业的资本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2%以上,而全球首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贸 易的70%,而美国跨国公司数量与规模影响则更为突出。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美国拥有1/3的数量。美国企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 得益于企业的效益。美国企业的基本发展趋势表现为:垄断性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同时小企业也在进取中迅速发展,企业双向的发展趋势推动美 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对股市形成支持。而大型企业的破产无疑对不景气的美国经济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因素。


 2、对美国股市影响就在安然公司破产的同时,美联储官员开始发表言论,谈论股市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这种巧合既是美国经济政策驾驭的反应,也是美国股市波 动的预防。美国股市的走向是美联储评估美国经济状况的一个因素,尤其在评估美国经济状况时,美联储通常会把股票市场考虑在内,但没有给股市设置价格目标, 股市和其它因素在经济分析中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美联储官员为此指出,虽然他们希望股票价格稳定,从而为商业投资营造更好的环境,但美联储并不主张操纵股 票市场来实现既定目标。美联储官员反复强调,他们不会给股市设置价格目标,但同时又反复强调股市对消费者支出的重要性,股市近几年的走势强劲,且对经济有 重大影响。尤其是美国财富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已从2000年初的高点下滑,但仍略高于历史水平,股票指数已从2000年初的高点跌去了近 1/3,人们的财富相应的减少了6万亿美元左右。1999年中期美联储升息并不是要给股市降温,而是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因此,近期 安然公司的状况将直接冲击和影响美国股市的稳定走向。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 国际品牌资讯
如何防范安然案?

  如何防范安然以及其它上市公司的类似弊案?美国《商业周刊》提出八大措施: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 国际品牌资讯
  一、重新审视、恢复必要商业限制的强硬措施。

  二、重新强化政治捐款改革。

  三、焕发业者的商业与职业道德。

  四、再度审查政府的能源政策。

  五、禁止审计公司同时担任商业顾问。

  六、对审计者进行制度性的轮换。

  七、改革审计委员会。

  八、重新修改政府对企业的会计账务规定。

解析安然

   多元化、大集团化,跨进世界500强一直是近年来我们企业界追求的目标,而且在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面目,迷失了发 展方向,但其本身却浑然不觉,或许几年前的韩国现代破产事件已渐渐为人淡忘,但近日美国500强第七名安然公司的突然崩塌又再次把我们拉到对企业如何发展 的深入反思之中,解析安然无疑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很多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的失败决定“巨人企业”的命运。

解析安然

  一夜之间,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子公司、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被誉为“华尔街宠儿”的美国安然公司日前轰然崩塌,它的倒下,无疑将成为破产案中的典范。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 国际品牌资讯
  当然安然公司破产的原因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套用一句老话,叫犯了盲目冒进的机会主义错误。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致命的。

战略方向性失误

   无视决策风险是当年如日中升的安然决策者们犯下的根本错误。当年的安然公司,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公司学习和羡慕的对象,正所谓达到了企业发展的“自由极 限",人才、资金、科技、社会环境……安然几乎可以呼风唤雨,正是“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心态,让管理者们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从而胆敢无视决策的风险。 在决策者看来,根本不用担心决策的失误,所有决策都必将成功,决策于是成了“只需要在各种到达罗马的路途中选择最近的一条",如此简单。

   近年来 “知识经济”的号角让许许多多的科技公司飞一样地发展,所有关于企业发展的规律和教条都被冠于“传统"和“保守"的高帽,安然的决策者也不甘心传统的石油 天然气行业,于是急功近利挺进到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最前沿。“高速电信网络业务是运用复杂而先进的网际网络线上的交易平台,实现实时获取市场信息,加上具 避险功能的财务机制的支撑。"这一模式虽然至今还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但对安然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大多数的专家同意:安然破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 于公司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而转向了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犹如荞麦农场种苹果,苹果虽然熟了,荞麦农场已经垮了。安然的错误是无药可治 的,只有倒闭破产一条。

  因为安然是在巨无霸企业的战略方向上出了问题。

轻视举债风险

  市场是无时无刻变化着,要求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最好是适当超前地抢占市场,安然失败的结果当然不是它没有考虑到决策风险,美国企业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规避金融风险"为著称-----这是它的主要创新业务。

   也许正是这种规避风险的“专家企业"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骄傲自大,轻视举债风险,特别是企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风险,它对美国社会经济大气候 变劣显然没有做充分估计。安然和环球电讯算是豪赌“科技未来"的典型。稍懂金融资本的人都知道,在市场上,负债经营是正常的,债权人把资产的使用权对债务 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有条件让渡,原因是对债务人的经营有好的预期。一旦债权人对企业发展前景或经营状况失去信心,将会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中断。所以在 美国经济一帆风顺的时候,安然是华尔街股市的宠儿,即便有不正常的举债,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怀疑,而随着美国总体经济趋于衰退,市场需求降低时,债权人的金 融风险就凸现了,许多以前可以不被重视的风险开始放大,安然也就难以维持原有的财务状况,更无法“创新"更高明的衍生工具取信于人。所以只好宣布四年以来 的首次季度亏损,亏损高达6?38亿美元。1997年以来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余谎言也自然无法再遮掩下去。根据安然最新公布的资产490亿美元和负债 312亿美元,直接导致融资给“安然"做期货交易的银行面临大量坏帐的财务危机,于是谁也挽救不了安然,只有破产才能把剩余的财产保全。

企业文化的迷失

  办一个企业究竟是为什么?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战略管理。如果说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决定形式,安然的决策层显然是鄙视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合理性。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 国际品牌资讯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 国际品牌资讯
  在谈到安然公司破产问题时,通用的前任总裁韦尔奇就点出安然对企业文化的鄙夷:“通用过去与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用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种鄙夷企业文化的后果正是安然的高层把做实业时的理念及“专注战略”完全转移,狂妄而草率地过渡到了金融投资的所谓创新事业。1997年安然的业务扩 大到天然气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2000年“商品交易”占安然销售的近90%,这些合约形式包括利率掉期,金融衍生物和其他复杂的金融商品。然而这种所谓 的 “创新”就在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很难对这些新的合约收益加以确认。这就是“安然陷阱”。毫无疑问,杰夫斯基林进入安然已经把安然的企业价值观扭转了,特别 是1997年,年仅36岁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为安然CEO后,开始了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新一轮的“超常规”扩张,这时的安然已经从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 沦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对冲基金”。

   新的企业文化和传统行业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于是就出现了“未能披露其宽频服务业务的需求下降,而且由于许 多参与者缺乏信誉,其创建宽频交易市场的努力没有成功的事实";“未能及时冲销由其首席财务长管理的某有限合伙公司进行投资的价值,从而事实上虚报了其营 运收益报告”和“未能根据美国会计法则冲销受损资产”的结果。

  狂妄的企业决策者鄙视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规律,正是安然战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案例

日期: 2006-4-4 来源: 融达网




()安然神话

安然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美国500强第7名,被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美国新式工作场所的典范”。

()一封匿名信告发的惊天大案

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g)的匿名信中称,过去的成功将被商业界视为只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会计骗局 我知道我们有许多精明的人在关注这个事情,还有包括安达信在内的许多会计师在为这种会讣处理保驾护航。

()神话的破灭

200110月,安然公司宣布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其中,处理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 SPE)损失5.44亿美元;11月,安然公司承认1997-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严重失实;12,申请破产保护。

()精心构造的会计骗局

1997年以来,主要通过“组织创新”、“交易设计”和“衍生工具”等方式。创立了近3000SPE。由于不合并SPE财务报表的条件比较宽松,安然公司处心积虑地将几乎所有SPE都设计为不需要纳入合并范围的实体,通过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SPE进行不具有经济实质的对冲交易和出售回购等关联交易,达到夸大利润、隐瞒亏损的目的;进行表外融资,达到隐瞒负债、提高信用等级的目的。

()安达信的审计情况

当安达信提出,审计是夕阳产业,咨询是朝阳产业的时候,它并未能把握住何时彻底放弃或退出充满风险的夕阳产业,最终因为审汁问题败走麦城。

1.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安达信19972000年为安然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均为无保留意见,其中19992000年加了解释性说明。主要对开办费及部分能源合同所涉及的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说明。2000年对安然公司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的声明,出具了认可的评价报告。仅以1997年为例,安达信提出的审计调整金额为5100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48.6%,在安然公司拒绝调整的情况下,仍然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严重违反了公认审计准则的规定。

2.缺乏独立性

安然公司是安达信的第二大客户,2000年度安达信向安然公司收取费用高达5200万美元,其中咨向服务收入达到了2700万美元。19972000年度,提供SPE交易策划及其会计处理的咨询收费高达570万美元,其他咨询服务还包括代理记账和外包的内部审计。安然公司许多高级职员来自于安达信,包括首席财务主管、首席会计主管和公司发展部副总经理在内的大约100名雇员曾在安达信就职。安达信居然还设立了政治行动委员会,以影响国会议员。

3.销毁审计档案,妨碍司法调查

众所周知,审计最重证据。以客观、真实的证据为依据的审计,被PatonLittleton称之为英国对审计行业的最重要贡献。20011023日,首席审计帅大卫·邓旨要求审计小组执行总部文件保管政策的指令,在休斯敦、伦敦和波特兰保管的安然审计档案开始被销毁。

()意义和影响

21世纪初期,发生了两件震撼世界、令人不安的大事,一件是“9·11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另一件就是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安然审计失败因其带来的影响和震撼,堪称会计史上的“9·11事件。

1.传统审计招数悉数失灵

账证核对、函证与监盘、分析性复核和内控测试是注册会计师赖以成名的四大传统招数,但在安然公司面前显得绵软尤力,似乎遇到了最有力的挑战。安然公司刻意设立大量的不纳入合并报表的SPE, 进行表外融资,既增加了报表内收益和避免了报表中负债风险。也避开了账证核对;多达上千种的金融衍生工具,使资产、负债与股东权益都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 无形之物,函证与监盘不得其门而入;衍生金融工具和泡沫网络经济,由于是创新行业,加上市场对不着边际的新兴业务的过高期望,任何不符逻辑的变化都能找到 合理依据,使分析性复核反受嘲弄;传统金字塔的控制结构被组织创新与扁平化管理所取代,组织牵制、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均告消失,内控测试程序被化解为无形. 如何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出一套更有效、更完善的审计程序,避免类似的重大审计失败,成为摆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前的一项极其严峻的任务。

2.“五大”变“四大”

20026]5日,联邦大陪审团裁定安达信“妨碍司法”罪名成立,安达信被罚款50万美元并自动失去上市公司审汁资格。16日,安达信宣布将从2002831起停止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至此,1913年创办的、在美国审计了约20%上市公司、一度享誉全球的安达信陨落了。

3.一个制度的瓦解

20011月的《纽约时报》,SEC前主席Aarhur Levitt发表了“谁来审计审计师”的文章,指出美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制度并不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健康状况的信息,在许多方面已演化为数字游戏,重申限制或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鉴证和咨询服务的主张;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发表了“一个腐朽的制度”的檄文,尖锐地指出:“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跨台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而这个制度的失败不是因为疏忽大意或机能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资本主义依靠一套监督机制一一其中很多是由政府提供的一一防止内部人滥用职权。这其中包括现代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师,证券和金融市场制度以及禁止内部交易的规定 安然事件表明,这些制度已经腐朽了。用于制止内部人滥用职权的检查和约東机制没有一条奏效,而本应该执行独立审计工作的人员却妥协让步。”

4.一个时代的终结

安然和世界通信等财务舞弊使美国国会和SEC坚信,应当立即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执业会计师的独立性。20027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单和投资者保护法案》(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Reform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ct of 2002)。又称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从法律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后安然时代”的外部监管模式,标志着民间机构主宰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和沿用100多年的行业自律时代的终结。同时,美国已开始对其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订模式进行反思,有逐步转向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模式的趋势。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

这篇来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www.InvestBank.com.cn 发表于2005年11月27日
对巴林银行的倒闭也做了很详细的分析。
http://www.investbank.com.cn/Detail.aspx?id=12398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1995年国际金融界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时间已过去十年,但巴林事件所折射出的银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仍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2006年12月之前,中国将兑现根据世贸组织协定做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今明两年将是国内银行转轨改制,改善管理体制的关键年。此时重温巴林银行覆灭的教训,对完善国内银行管理体制,增强其应对竞争及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 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 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 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 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
(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 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 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 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 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 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 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 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 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 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 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

(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 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 (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

(3)在“矩阵”模式 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 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巴林银行在倒闭前 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 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和 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front office)和“后台职务”(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所谓前台 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和业务准入。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 和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 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 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就业务性质和地位而言,前 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 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 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 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同 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与传统财务风 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 险、法律风险和名誉风险。风险管理部门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助 于将重大事项和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和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 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在巴林银行倒闭前几月,巴林银行新 设了内部审计部门,分别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执行内部审计职能。这本来是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举措,但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是分别设置 的,并且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不明显。 
  吸取了巴林银行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功能不应单独存在,而应与外部审计相配套、互沟通,并与管理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例 如,内部审计负责人应能随时向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审计委员会主席等重要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或至少保持不被任意干预的联络渠道。拥有长期自律传统的英国 银行监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应成为英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银行的审计委员会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负全责。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如提出补救措施或责令业务部门整改,甚至撤换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舞弊人员 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还应包括“回访”(return visit)安排,即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结束之日起若干日内对被审计单位再进行突击式的现 场或非现场检查,以确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是否已采取了必要的整改措施。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审计委员会,由 审计委员会责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上要有: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 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 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 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参考资料:http://www.shouxianlicai.com/bxzs/lczs17.htm

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这个同样来自百度吧: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871514.html?fr=qrl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像其他 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 刚果提炼铜矿,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 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 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 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 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 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许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 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买进了三月份期货,等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 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人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 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 ”,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 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 为“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学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 告。“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 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King)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 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口,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 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然而,如此一来,里 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的这个账户暴露为风险头寸。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 英镑了(注:里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 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 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88888账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 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账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 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88888”账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 失误不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头寸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 金。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招至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账户亏损的 600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在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 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账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 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号账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镑。事实上,里森当 时所作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他已成为被其风险头寸操作的傀儡。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 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号账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
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的。”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 里森本来应有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 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坂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都予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头 寸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头寸的情 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 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例子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 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 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账,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 88888号账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 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 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且此时里 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 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为此,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银行进行多次会 谈。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之“默许”,但此默许并未留下任何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高负责 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发现问题至 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 蒙骗过去。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 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以上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不及格的分数。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 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 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 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1月30日,里森以每天1000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已买进了3万口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 券。2月10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已握有55000口日经期货及2万口日本政府债券合约。交易数量愈大,损失愈大。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账户上的交易,以其兼任清查之职权予以隐瞒,但追加保证金所须的资金却是无法隐藏的。里森以各种借口继续转账。这种松散的程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2月中旬,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只有47000万英镑。
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价收盘降到17885点,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头寸 已达6万余口合约;其日本政府债券在价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头寸亦已达26000口合约。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 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及里森自传中的一个感慨,也是最能表达我们对巴林事件的遗憾。报告结论中的一 段:“巴林集团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 终损失的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阶层直到破产之前仍然对“88888"账户的事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森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讨论:
1. 案例最后,里森说的一番话有何意义?从中能吸取什么教训?
2. 你认为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一个如此荣耀悠久的金融集团,是如何被一点一点蚕食的?银行的管理制度是否让里森钻了空子?为什么巴林银行对里森的行为一无所觉?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

这个是在百度吧里面看到大家回答的问题,觉得很新颖,所以再过来了。
网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466479.html?fr=qrl&fr2=query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堪称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此次的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事件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高层个人失误导致的机构巨额损失。必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是两起事件带给业界的共同启示。

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 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巴林银行集团曾经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也曾经是它的顾客之一。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网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1994年巴林银行的税前利润仍然高达 1.5亿美元,银行曾经一度希望在中国拓展业务。然而,次年的一次金融投机彻底粉碎了该行的所有发展计划。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 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 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 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英镑汇率急剧下跌,对马克的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巴林银行事件对于欧美金融业的隐性影响不可估 量。

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里森的判断失误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然而,正是这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密切关注,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被广泛认识。从里森个 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从巴林银行倒闭案开始,欧美金融界人士开始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业内关于完善监督机制、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VaR风险度量:
Jorin在1996年给出了权威的定义,可将其表述为:“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表示为:
Prob=(△ω≥VaR)=1-c
其中,△ω为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c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VaR是一种建立在Downside -Risk 思想上的风险度量方法,它更侧重对影响投资绩效的消极收益的管理,与方差方法相比,更接近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更适合于在收益一般分布情况下的风 险精确计量和管理。它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市场的风险集成一个数值,较准确地测量由不同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潜在损失,更好地适应了金融市场 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整合性趋势。其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时间的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
例如,某期货公司持有期货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在期货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VaR值为10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期货公司在一天之内,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100万元的概率只有5%。
期货交易中VaR值的计算:
在计算VaR值时,应采用整个期货合约的总值来估算,而不是投入保证金。
A、计算样本报酬率。取样本每日收盘价,并计算报酬率:
P t-P t-1
R t= (R为报酬率,P为收盘价,T为时间)
P t-1
B计算样本平均数(ū)及标准差(δ):
R t
ū=
n
C检测样本平均数是否为零,采用统计数Z来检测。
ū-0
Z=
δ/√n
D、 计算VaR值
VaR=μ-Z1-cδ
计算举例:买卖1手某期货合约,假设最新的收盘价为4839,那么期货合约总值为4839*200=967800,选取大约半年的每日报酬率数据,再利用以上四个步骤来推算单位风险系数,最后将单位风险系数与合约总值相乘,即得VaR值。
最新收盘价:4839;合约总值:967800;保证金:140000
置信水平 一日VaR值 五日VaR值
单位风险系数 单位VaR值 单位风险系数 单位VaR值
95% -0.31288771 -30281 -0.06996382 -67711
90% -0.024377953 -23593 -0.05451076 -52756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内幕:期货操作员毁了巴林银行

这篇转自:搜狐财经 2007年04月04日14:20 的报道觉得非常不错,所以保留,转帖这里。备用学习一下。

http://business.sohu.com/20070404/n249198784.shtml



  “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1)

  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鎊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这意味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

  ○巴林的辉煌

  巴林银行集团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世。该行成立于1763年,其创始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时常夸耀其具有5个世袭贵族的血统,比中世纪以来的其他任何家族都要多,威尔士亲王是巴林家的曾 孙。它在世界金融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称为金融市场上的金字塔。它由最初一家贸易行开始,不断拓展,成为政府债券的主要包销商,在欧洲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它不仅为一大批富贵人家管理钱财,还为英国政府代理军费,慢慢从一个小小的家族银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银行集团。在最盛时,其规模可以 与别的整个英国银行体系相匹敌。

  巴林集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巴林兄弟公司,主要从事企业融资、银行业务及资本市场活动。

(二)巴林证券公司,以从事证券经纪为经营目标。

(三)巴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以资产管理及代管个人资产为目标。

(四)该集团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拥有40%的股份。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尽管是一家老牌银行,但巴林一直积极进取,在20世纪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90 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仅1994年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业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 家和地区。截止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 489位。

  然而,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

  ○里森其人

  尼克·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1987年,他加入摩根斯坦利。这一资历足以使他被巴林银行录用。

  1989年,里森在伦敦受雇于巴林银行,成为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其职责是确保每笔交易的入帐和付款。当时巴林越来越多地从事金融衍生 业务,里森也参与进来。1992年他被调职,专事疑难问题的处理,一会儿飞往印尼去建立分公司,一会儿前往东京协助调查内部欺诈的投诉。当新加坡国际货币 交易所意图成为亚洲新兴金融业务的中心时,巴林也想在此获取一席之地,而里森则受命组织一个班子去实现这一目标。

  里森到了新加坡之后,开始只是做他在伦敦干过的清算工作,其后,由于缺乏人手,他开始自己做起交易来。由于工作出色,里森很快受到银行重用。 1992年,里森被派往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公司担任经理,他的赚钱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93年时,年仅26岁的里森已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为巴林银行 赢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颇得老板的赏识和同行的羡慕。当时里森只有25岁。

  ○88888错误帐户的建立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在期货交 易中更是如此,比如,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进了三月份的 期货,等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 个被称为“错误帐户”的帐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这原是金融 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 是里森又建立了一个在中国文化看来非常吉利的“88888”错误账户。几周后,伦敦总部又要求用原来的99905的帐户来与伦敦总部联系,但这个已经建立 的88888错误帐户,却没有被销掉。就是这个被忽略的“88888”账户,日后改写了巴林银行的历史。

  “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2)

  ○88888帐户成为里森掩盖错误的保护伞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金姆·王误将客户买进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指令当做了卖出,损失是2万英镑,当晚清算时被里森发现。但里森决定利用“88888”账户掩盖失误。几天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损失升到了6万英镑,里森决定继续隐瞒这笔损失。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与妻子离婚后的乔治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也 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里森很喜欢他。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 根本没有填写。为了掩盖失误、隐瞒损失,里森将其记入“88888”账户。

  此后,类似的失误都被记入“88888”账户。里森不想将这些失误泄露,因为那样他就只能离开巴林银行。但账户里的损失数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如何弥补这些错误并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以及应付新加坡证券期货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等问题,成了里森头疼的事情。

  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急于想挽回损失的里森开始从蓄意隐瞒走向另一种错误:冒险。

  ○铤而走险,加大赌注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想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但如果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承受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帐户亏损的 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其后,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的损失已将近170万美元。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年7月,“88888”账户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此时的里森成了一个赌徒,他一边将巴林银行存在花旗银行的5000万英镑挪用到“88888”账户中,一边造假账蒙蔽巴林银行的审计人员。他幻想着以一己之力影响市场的变动,反败为胜,补足亏空。

  里森买卖的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日经指数225的期货指数。这是日本225种股票的价格指数,类似于美国的道琼斯指数。这种交易并不 复杂,里森对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日本股票和债券设定一个可随时兑现的赌注,这种方式类似于拉斯维加斯那种被称之为“过或不及”的足球赌博,即赌球赛的结果超 过或不及某一比分,而里森赌的是日经指数超过或不及某一点数。所不同的是,在美式足球赌博中,如果他输了,只赔掉他的下注;而在期货市场,交易者只需拿出 一个很小的比例(这一比例为6%)压在桌上,所以得失可能超出赌注的许多倍。

  巴林自以为没有什么风险,因为里森宣称他所做的巨额买进是根据客户的指令进行的,而且被认为是使用客户的资金。此外,使巴林感到高兴的是,里森 在该行持有的日经指数业务上还赚了一些小钱。巴林的一位职员说:“我不想告诉你有多棒,但这确实是一盘好生意。”巴林所不知道的是,这些交易是通过私设的 88888号帐户进行的,而且不受任何约束,结果是致命的。

  1994年11月下旬或12月,里森决定要赌日经指数不会掉到19,000点以下,这似乎是一个安全的下注。日本经济在30个月的萧条后已开始 复苏。私设的88888号帐户还有一个便利之处:里森在伦敦时已学会把现金转入适当的户头,不论是在大坂还是新加坡,都要求在交易日结束时即时交割交易合 同的差额。由于88888号帐户名义上归巴林银行所有,看起来巴林似乎自动地得到支付。

  “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3)

  1994年12月和1995年的1月,日经指数225向19,000点下跌。1995年1月17日,7.2级地震毁坏了日本城市神户。以往曾坚如磐石的 日经指数在一周内下跌了7%多。尽管如此,里森在之后的三周内已买进了几千手期指,把宝押在日经指数将稳定在19,000点上。在2月份的头一周,里森赚 了1000万美元,巴林银行高层欣喜若狂,梦想着里森每周都能为他们赚进这么多。但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和它的收益是相等的,此后里森开始了最后的疯 狂,他完全逆市场趋势而动的大额交易使损失越来越大。

  没有这种套头或对冲,也没有另外的押注可以使巴林免遭巨额亏损。里森试图买卖日本政府债券,但这又造成新的巨额亏损。显然,巴林的财务已经失控,巴林银行总部一直为里森的疯狂举动供给资金,4个星期内达8.5亿美元。

  1995年2月23日,是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这一天,日经指数下跌了350点,而里森却买进了市场中所有的合约,到收市时,里森总共持有 61039份日经指数期货的多头合约和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的空头合约,而市场走势和他的操作完全相反,里森带来的损失达到8.6亿英镑,这是巴 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最终把巴林银行送进了坟墓。

  ○将里森奉为英雄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一些银行,特别是美、日银行在金融衍生市场进行大手笔的买卖,肯付给那些明星交易员前所未有的 高薪,外加更多的红利。巴林稳健的财务作风也随之改变,自然将里森这种年轻而又野心勃勃的交易员视为财富。它对里森通过套利保值交易赚钱的期望,远远超过 了对他的监督。

  巴林银行认为,从新加坡的期货公司赚来的利润主要是内部交易中的套汇,即在东京和新加坡各交易所之间的转手掉期,他们还认为这种交易对巴林银行 并不构成真正的危险。在1994年,里森被认为曾为银行创下了巨额利润,并在新加坡被非正式地封为日经指数之王。他的这一声誉是因为他有本事察觉日经指数 微小的变化,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大坂,他总是在价低的地方买进,在价高的地方卖出,从中赚取数百万美元。

  所以,尽管里森缺乏约束的行为已经给巴林银行带来了巨额损失,但由于这些损失没有暴露,结果在巴林银行内部,竟被看成是一个经营明星。在 1994年12月,即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巴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 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巴林伦敦总部的一位高级职员于1995年2月8日飞往新加坡,找里森及其班子核查情况。2月20日,东京地区总部的领导要求李森减少银行持有的 日经指数期货,但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私设的帐户88888正在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危害,到公司的内部审计有所觉察时,它的透支金额已超出公司的资本。

  2月23日傍晚,已经赔光了整个巴林银行的里森,无法继续隐瞒,只好携妻子踏上了逃亡的旅程。他们相继辗转文莱、马来西亚,最后抵达德国,1995年3月2日,里森和妻子在法兰克福机场被警察捉拿归案。这位曾被视为英雄的人后来被引渡到新加坡受审,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并在新加坡监狱服刑。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个银行的区级职员就能将一个世界级银行毁灭?对管理细节的忽略是导致这家古老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竟然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 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其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但早在1992年3月,巴林银行的一份内部传真就提出如下警告:“我 们正处于一种可能造成灾难的危险境地。我们的制度缺陷将造成财务亏损或失去客户的信任,或两者兼有。”遗憾的是,这份报告没有受到重视。银行8月份的一份 内部审计报告认为,尽管里森的做法有风险,他的部门将加速侵蚀巴林期货的获利能力……但少了他(指里森),巴林的期货业务就将缺少一个具有适当综合能力的 交易员。”即具有经验、关系、交易技巧和熟悉当地情况等品质的人。在新加坡,里森既是期货交易部经理又是清算部经理。自己监督自己,自然给了里森瞒天过海 的机会。

  “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4)

  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 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此外,他在新加坡有一批追随者。一位交易员说:“当所有迹象表明应当卖出时,他却把行情抬得更 高,而本地的交易员都跟着他走。”每天开市前,所有的交易员都会打听里森将会如何做,然后学着做。他在新加坡的顶头上司对他是如此信赖,以至于放弃了对他 的任何监察。里森用剪刀、胶水和传真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里森对巴林银行总部报喜不报忧,将“88888”账户中累积的亏损隐瞒,只将获利的交易上报。1994年,在巴林集团税前营业利润的3700万 英镑中,有2850万英镑来自里森的套利业务,他因而被银行高层视为明星交易员,银行高层尽可能地满足里森的需求,使得原有的内部审计对里森失效。

  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致函巴林银行,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此时里森 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多万英镑支付其追加保证金。可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巴林银行高层的怀疑。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 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1995年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坂神 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最后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资产只有几亿美元,亏损巨额难以抵补,这座曾经辉煌的金 融大厦就这样倒塌了。

  金融衍生产品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风险管理工具,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汇率等风险通过市场转移出去,也可以把它作为冒险的筹码,寄希望于赚取巨额利润。如果控制不当,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里森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操作无度使巴林银行成为了牺牲品。

  巴林银行的毁灭还在于不熟悉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的金融主管机构便发现当时的金融法律和规范不能有效地约束金融 衍生产品的交易行为。更重要的是,某些金融衍生产品设计的目的,便是规避法律上的约束,以降低其交易成本,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但“素以经营保守名声卓著 ”的巴林银行,其高层在面对里森所假造出的高额获利面前,没有看到变幻莫测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蕴藏的巨大风险,相反却认为“赚钱是令人惊异地简单”。结 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

  ●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1992年3月,巴林银行的一份内部传真就提出警告:“我们正处于一种可能造成灾难的危险境地。我们的制度缺陷将造成财务亏损或失去客户的信任,或两者兼有。”但这一警告没有受到重视。

  1993年英格兰银行允许巴林银行在大坂的股票交易中突破规定不得超过25%的限制。

  里森在到1993年12月截止的15个月中,新加坡期货公司的交易活动造成和未造成的损失为1900万英镑。它报告的利润是900万英镑。如此谎报利润竟未被发现。

  从1993年底开始,对里森的专门交易负有责任的罗思·贝克和作为股本产品部门负责人并对股本产品的风险承担责任的玛丽·沃尔兹,两人都对新加坡期货公司的交易性质或是否可能获利等都不真正了解。

  1994年7月至8月巴林内部审计报告提出了职责分开的具体建议,但这些建议未得到实施。

  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致函巴林银行,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此时里森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多万英镑支付其追加保证金。可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巴林银行高层的怀疑。

  “88888帐户”毁了巴林银行(5)

  里森为隐瞒损失,曾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1994年7月,在里森的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1994年3月巴林董事长彼得·巴林发表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1995年2月,巴林银行在日本大坂股票交易所承受的风险已高达73%,在新加坡高达40%。

  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而到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时,只以象征性的一英镑被荷兰银行收购。

(责任编辑:张雪琴)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Celebrating for opening

I'm so happy to have my own blog here.

Cheers!